药物过敏性口炎

药物过敏性口炎

概述:药物过敏性口炎(allergic medicamentous stomatitis)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局部涂搽、含漱等不同途径进入机体内,使过敏体质者发生变态反应而引起的黏膜及皮肤的炎症反应性疾病。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病因

病因:由于过敏体质者使用药物引起变态反应而发病。引起过敏的药物一般以抗原性较强的化学药物所产生的反应最多。常见的有解热镇痛药、安眠镇静药、磺胺类药、抗生素类药以青霉素最突出,过敏者较多。有些药物本身是完全抗原如血清及生物制剂、蛋白制品等。但大多数药是半抗原。此外,药物过敏与病人个体因素、药物结构、用药方式等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药物过敏多为Ⅰ型变态反应,发病机制分致敏及发敏两个阶段。当药物(过敏原)首次进入过敏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主要是IgE类。IgE抗体可高亲和力地结合到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和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Fc段受体上。此时即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时,过敏原即与这些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后可发生一系列生化反应,使肥大细胞等脱颗粒,并释放出多种活性介质,如组胺、缓激肽、5羟色胺、慢反应物质等。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及平滑肌收缩为特点的病理变化。
    根据以上变态反应的机制,药物过敏发病的特点是初次用药一般需经4~20天,平均为7~8天的潜伏期后,才发生过敏反应。如过去用药已产生过敏,再次用该药时可在数分钟至24h,一般在10h左右发生药物过敏反应。这种反应又称速发型变态反应。值得注意的是,药物之间或药物和自然物质在结构上存在相似之处时,可能发生交叉变态反应。例如磺胺、普鲁卡因和对氨基水杨酸中都含有“苯胺”核心,因此,某些使用过敏的患者可能在首次使用普鲁卡因时引起变态反应。又如有些患者在接触了自然界中的青霉菌后机体处于致敏状态于是在第一次使用青霉素时就出现变态反应,有些药物在光波的作用下发生化学结构变化后产生致敏性,为光敏感性反应。这类药物有磺胺类Ⅰ(素类、巴比妥类和氯丙嗪类等。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药物过敏性口炎的病变可单发于口腔黏膜。但也可伴有皮肤的病损。轻型的患者可以无全身症状,或仅在病损出现前有轻度全身不适,头痛咽痛及低热等前驱症状。
    口腔病变多见于口腔前部,如唇及颊、舌的前2/3部分。上腭亦常发生病变。口黏膜明显充血发红,水肿。有时出现红斑,水疱。但疱很快破溃形成糜烂或溃疡。有时在舌背及软腭可见疱破溃后残留的疱壁。病变面积较大,外形不规则,表面有较多渗出物,形成灰黄或灰白色的假膜。病变易出血,在唇部因出血常形成黑紫色血痂,使张口受限,疼痛剧烈。口腔中唾液增多,唾液中常见混有血液。局部淋巴结可肿大,压痛。
    皮肤病损好发于口唇周围,四肢下部,手、足的掌背两面,以及躯干等部位。最常见的病损为圆形红斑。典型的称虹膜状红斑,即红斑呈同心圆似的环形,状似眼睛的虹膜(亦称靶形红斑)。有时在红斑的基础上又出现水疱,称疱性红斑。亦可出现丘疹。皮肤主要有瘙痒不适感,疼痛不明显。
    病损有时表现为固定型药疹。即在同一部位反复以同一形式发生病损,如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有灼热感,或红斑中心有水疱。经停用过敏药物及治疗处理后,病损于10天左右可消退,而遗留色素沉着。如再用该过敏药物常于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在原处又出现病损。复发时其他部位亦可出现新的病损。口唇及口周皮肤是固定型药疹的好发部位。
    重型的药物过敏常为急性发病,有较重的全身症状。如高温39~40℃、咽峡炎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除口腔及皮肤发生病损外,身体其他腔孔的黏膜,如眼睛、鼻腔、阴道、尿道、肛门等均可出现病损,发生炎症及糜烂等。皮肤病损为全身性广泛的红斑性水疱及大疱。疱可融合成为大片损害,破溃后呈糜烂面。皮肤红肿,疼痛剧烈。有些患者皮肤表皮松解,尼氏征阳性,口腔黏膜红肿,亦可出现大疱,大片糜烂,易出血。有些严重患者气管、食管黏膜均可糜烂脱落,甚至内脏器官亦可受累,可出现电解质紊乱症状,称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并发症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1.约1/3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嗜酸粒细胞增高,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可为阳性。
    2.血清中可检出IgE、IgG、IgM抗体。
    3.各种皮肤反应检查  划痕、皮刺试验;皮内试验;贴敷试验;负荷试验等均有助于诊断。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诊断

诊断:
    1.根据发病前有用药史,且用药时间和发病时间的潜伏期符合。
    2.为突然发生的急性炎症,发病突然,病程具有自限性,停用可疑药物后,1周至1个月可痊愈。口腔黏膜红肿,有红斑、疱疹及大面积糜烂,且渗出多。皮肤有圆形红斑、虹膜状红斑、疱疹及丘疹等病变。
    3.反复发作的病例,往往出现皮肤或口唇部位的固定形药疹,即药疹再次发作时,常出现在原来发生的部位。
    4.因为各种药物引起的过敏性口炎,其病损表现无特异性。因此,准确地判断致敏药物也较困难。虽然可用可疑致敏药物在体外作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但目前方法及结果尚不稳定。在体内作皮内试验或激发试验,又有一定危险性,因可导致过敏性炎症的复发,所以一般不采用。可以参考某些药物最常引起的病变情况及患者用药及发病的时间关系等进行分析判断。找出确切的致敏药物后立刻停用。病变很快痊愈而可确定致敏药物。
    5.对于药物反应、药物变态反应的知识,临床医师要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提高警惕,注意详细询问病史,认真做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并除外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大多数药物变态反应,特别是发生在皮肤黏膜上的药物变态反应,还是可以确诊的。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疱疹性口炎
    (1)多见于幼儿,偶见于成人。
    (2)多有低热、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
    (3)口腔黏膜损害为初起时成簇的小水疱,疱很快破裂融合成片状糜烂面。
    (4)口周皮肤可有疱疹,其他处皮肤少见。
    2.贝赫切特综合征
    (1)病程迁延,反复发作。
    (2)口腔黏膜损害为数目不等的孤立、散在的溃疡,不相互融合。
    (3)皮肤损害为丘疹、脓疮、毛囊炎、结节红斑、多形红斑,针刺征阳性。
    (4)眼部损害表现为葡萄膜炎、前房积脓。
    (5)生殖器损害为圆形溃疡。

治疗

治疗:
    1.首先找出可疑致敏药物,并立刻停用。同时停用与可疑致敏药物结构相似的药物。
    2.给予抗组胺药以抑制药理活性介质的释放,降低机体对组胺的反应,减少各种过敏症状。可选用氯苯那敏(扑尔敏)、阿司咪唑(息斯敏)、氯马斯汀(吡咯醇胺)、赛庚啶等。
    3.10%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作静脉注射可增加血管的致密性以减少渗出,减轻炎症反应。
    4.肾上腺皮质激素。视病情轻重,轻者可给泼尼松(泼尼松)15~30mg/d分3次口服。控制病情后逐渐减量。重症者可给氢化可的松100~200mg、维生素C 1~2g加入5%~10%的葡萄糖1000~2000ml中静脉点滴,1次/d。用药3~5天病情改善后停用滴注,以适量泼尼松口服代替。
    5.病情特别严重时,可给予肾上腺素0.25~0.5mg皮下注射。或异丙基肾上腺素0.2~0.4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滴注。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促进环磷酸腺苷(cAMP)增加。可抑制药理活性物质的释放,从而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充血、水肿及渗出等病理反应。但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甲亢及糖尿病的患者禁用。
    6.为了预防继发感染,必要时谨慎选用一种抗生素。但必须注意所选药物与致敏药物在结构上应不相似,以免引起交叉过敏反应。
    7.中药方“过敏煎”对变态反应性疾病有一定疗效。方剂为柴胡、防风、五味子、乌梅、甘草各9g。用水煎服。
    8.口腔局部以对症治疗及预防继发感染为主  可用0.1%依沙吖啶(利凡诺)、0.05%氯己定等作唇部湿敷及含漱。局部病损处涂抹消炎、防腐、止痛药膏,如抗生素及氟轻松软膏。中药养阴生肌散等。皮肤病损可用2%硼酸钠或生理盐水洗涤后扑以消毒粉剂或炉甘石洗剂、氟氢可的松霜等。

预后

预后:

预防

预防:
    1.不得再接触已知为过敏原的药物以及与其同类结构的其他药物。
    2.用过敏性抗原(已确定的过敏药物)浸出液作脱敏治疗。经小量多次接触,以提高机体对致敏原的耐受能力。其作用原理是逐渐增加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G),以阻止过敏性抗原与反应素(IgE)相结合而达到防止发病。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

Copyrights 2005-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